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
擅长:泌尿系肿瘤、泌尿系结石、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....[详情]
湖北省宜都市一医院最近接诊一10岁儿童果果(化名),她腹痛恶心,经查竟发现是糖尿病酮症,今后都要注射胰岛素。果果吃得多动得少,#!重的时候达到130斤。医生提醒,糖尿病有年轻化的迹象,当家长发现孩子饭量猛增不长个,尿频尿急,懒散不爱动,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血糖。那么,糖尿病应该如何防治呢?家庭医生在线熏蒸理疗频道为你科普。
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?为什么我国糖尿病日益呈现低龄化?
1、久坐不动运动量少
与1997年相比,我国2009年男、女性居民总体力活动量分别下降29.0%和38.0%。久坐不动者发生糖尿病风险大幅增加:即使是与轻体力活动相比,久坐不动的人发生糖尿病风险增加22%;与中等程度体力活动相比,久坐不动者风险增加128%。
2、吃肉增加
美国学者对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,红肉摄入量每增加0.5份/d,随后4年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8%。不胖的人风险更高。红肉摄入量每增加0.5份/d,糖尿病风险增加65%。日本一项观察5年的研究则发现,平时多摄取牛肉和猪肉的男性,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是较少摄取者的1.42倍。
3、精制食物过多
我国饮食正从吃粗粮转向精制大米和小麦。居民饮食中30%的能量来自于白米饭。过精制的碳水化合物,比如白米饭,有很高的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生成负荷,从而会导致血糖过快的升高或降低。
糖尿病有什么症状及表现呢?
1、明明吃很多,体重却在下降
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,这其实是一种危险信号,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,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至5公斤的话,这就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。对此,国外某糖尿病研究所专家表示:“如果饮食正常体重却在下降,很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。”
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,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,无论吃多少食物,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,也就是说,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,最终导致体重下降。
2、刚吃完饭就感觉饿
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#!典型的症状之一。美国某糖尿病医生表示,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、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。
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,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,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。
3、慢性疲劳感、身体乏力
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,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,就相当于切断了体内的能量供应,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疲劳感并非糖尿病独有的现象,例如癌症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贫血、抑郁症等也容易引发疲劳感,总体来说,疲劳是大病的主要征兆之一。
4、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
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,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,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麻痹#!先会始于足下,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。
而出现麻痹的原因大多在于糖尿病引发神经损伤,因此,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。
5、夜间尿频
对于夜间尿频的人,也可能患有糖尿病,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,一定要引起重视。国外某医师指出,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,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,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,因此,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。
糖尿病的#!佳治疗方法是?糖尿病能否治愈呢?
目前,医学上无法治愈糖尿病,也无法永远杜绝并发症。所以,血糖控制就是#^#!佳治疗标准。如果能实现血糖长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,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,经过一段正规治疗,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,血糖可以降至正常,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,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,如果放松治疗,糖尿病的症状就会卷土重来。
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,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%。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,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,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。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,强有力的降糖药,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。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,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。
(责任编辑:梁嘉怡 )
文章关键词:
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,人们早已告别了食不果腹的饥荒年代,每一天的食物品种可谓五花八门、应有尽有。然而营养过剩也让糖尿病、心血……详细>>
物质生活的发展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,让糖尿病成为现代生活流行病,中老年人更是其中的重灾区。据介绍,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,现在我国糖……详细>>
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,我们知道,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长期的“多糖高脂”式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,而该疾病的发生也多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……详细>>
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种,在老年人、肥胖人群当中尤为多见,属于“富贵病”的一种。糖尿病对人体可造成很大的危害,久疾不治可引发多种并发症,对……详细>>
临床观察显示,冬季一直是糖尿病易发季节,同时,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容易在这个季节出现病情加重或引发各种并发症,所以在冬季来临时,人们应该注意……详细>>